來自不同財團、不同銀行的員工在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中一同工作,他們有著不同的歸屬感,加上嚴重的利益衝突,新銀行內不可避免東森房屋地上演著各類職場鬥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小說中屢屢出現激烈的派系鬥爭。
  《環球》雜誌網站優化記者/楊汀(發自東京)
  近年來,大量日本財西裝外套經類小說被翻譯成中文,如被譽為日本財經小說之王的高杉良暢銷十年的《危局》系列和《金融腐蝕列島》系列,有二十多年銀行從業經歷、幾度擔任大銀行分行行長的江上剛的《起死回生》,以及最近大熱的池井戶潤的《半澤直樹》等。
  這些小說多以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日本社會為背景,講述主人公憑著對銀行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排除內外困難輓救銀行的故事,讀者在玩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同時,也能從中窺見日本金融褐藻醣膠銀行業的真實生態。
  不良債權噩夢
  目前在中國暢銷信用貸款的幾部日本財經題材小說,劇情基本都是圍繞主人公對不良債權的處置而展開。
  如在高杉良的《危局》系列和江上剛的《起死回生》中,面對泡沫經濟所遺留的巨額不良債權,主人公們所在的銀行被推到了被強制進行破產重組的邊緣,為了輓救銀行,他們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在銀行內部鬥爭中,在與對手銀行的競爭中,在與債務企業的討價還價中縱橫捭闔,與各色人等鬥智鬥勇。
  其實,小說正是現實的反映。可以說,不良債權曾經是日本銀行業的噩夢。
  經過戰後三十年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了巔峰時期,隨著日元的快速升值和銀根的放鬆,貨幣瘋狂涌入不動產等領域。有統計顯示,1985年到1990年間所增加的以法人企業為對象的銀行貸款中,涉及建築業、房地產業等不動產領域的貸款占了一半以上。
  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大部分在資產價格泡沫膨脹時大肆擴張的地產業融資成為了不良債權,看似優良的銀行資產一下子成為了退潮後的裸泳者,隨之而來的是幾乎顛覆了日本銀行業的大規模的破產重組,小說中出現的眾多銀行合併就是出現在這一背景之下。
  以銀行為代表的日本金融業既是經濟泡沫的犧牲品,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泡沫的始作俑者,過度放貸推高了資產價格,而充斥泡沫的資產反過頭來又成為了銀行融資的抵押物,這一建立在泡沫預期基礎上的惡性循環最終將企業和銀行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90年代中後期以後,日本的不良債權問題日益嚴重,金融機構紛紛破產,監管當局疲於應付,社會上要求金融行政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迫於種種壓力,大藏省(今財務省和金融廳的前身)在1995年12月表示要從傳統的以事後裁量為主的主觀管理模式向依法管理具有高透明度的行政管理模式轉變,並於1998年從美國引進了早期糾錯機制。
  激烈的派系鬥爭
  巨額的不良債權迫使日本銀行業開始了近乎顛覆性的重組高潮。
  而在幾部近年來流行的日本財經系列小說中,銀行內的職場鬥爭往往都是作者著墨較多的情節。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面對業務上的挑戰的同時,還必須將大量精力耗費在公司內部的職場鬥爭上。這是日本財經小說特別是銀行題材小說格外突出的特點,也折射了龐雜混亂的銀行業內的大洗牌和重組的現實。
  戰後的日本存在以銀行為核心企業的六大財團,包括三井、住友、三菱、芙蓉、三和與第一勸業。這六大財團都以一家大型銀行為核心紐帶,各成員企業呈環狀持股,在業務上相互提攜,是典型的以資本為紐帶的企業集團。
  六大財團內的企業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和利益聯繫,這些成員企業幾乎囊括了戰後日本經濟的主體。長期以來,六大財團中的成員企業以所在財團為依托進行市場拓展和競爭,財團內企業之間形成了較強的組織認同感。
  但是,泡沫經濟的破滅像海嘯一樣極大破壞了各財團企業原有的生存網絡,特別是作為財團核心紐帶的大型銀行由於超額的壞賬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在這一背景下,生存的需要壓倒了一切,原有的組織歸屬和封閉性也不得不被打破。
  1996年,三菱銀行就與東京銀行合併成為東京三菱銀行;1999年日本興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和富士銀行合併組成了瑞穗金融集團;同年10月,住友銀行和櫻花銀行宣佈合併,成立三井住友銀行;2002年,三和銀行與東海銀行合併組成日聯銀行,同年日聯銀行又與東京三菱銀行合併組成了現今的東京三菱UFJ銀行。
  伴隨著財團的合併重組,各銀行經歷了同類部門合併、人員整合,以及不可避免的管理層降級、員工裁減等一系列動蕩。來自不同財團、不同銀行的員工在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中一同工作,他們有著不同的歸屬感,加上嚴重的利益衝突,新銀行內不可避免地上演著各類職場鬥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小說中屢屢出現激烈的派系鬥爭。
  《危局》中主人公竹中治夫所在的JFG銀行即是由協力銀行和東亞銀行合併組成的,小說中控制JFG銀行大權的協力銀行派大肆打壓原東亞銀行職員,甚至公開提出“清洗”的口號,竹中正是因為能夠抵制派系鬥爭、公正對待原東亞銀行員工而獲得了很高的聲望。
  “暴力團”危害
  讀過《金融腐蝕列島》《危局》系列小說的讀者一定對主人公竹中治夫回收不良債權的經歷記憶猶新,因為敢於觸碰有“暴力團”背景的建築企業壞賬,“暴力團”派出裝有高音喇叭的宣傳車不停騷擾竹中治夫的住所,以此來恐嚇竹中和他的家人。
  在東京、大阪等地,在街頭可以經常看到掛有“某某事務所”的辦公場所,其實這些所謂的事務所很多就是“暴力團”的公開辦公場所。可見,日本的“暴力團”完全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黑社會組織隱藏於地下,而是半公開地活動於陽光之下。
  在泡沫經濟時期房地產價格飛漲,“暴力團”也看重其中的商機,大量涉足拆遷和工程建設等行業,同其他建設企業一樣從銀行獲得了大量的貸款。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建設企業大批走向破產,這時有“暴力團”背景的企業就成了銀行難啃的骨頭:懾於黑社會組織的威脅,很少有銀行敢於冒險去碰“暴力團”的財產。
  但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竹中治夫憑著對職業的責任感,加之人到中年事業進入瓶頸期的緊迫感,接過了這個燙手山芋。面對暴力團的恐嚇,竹中的家人整日擔驚受怕甚至準備搬家躲避,好在最後行長出面動用了“暴力團”高層的關係,由“調停大佬”兒玉由紀夫出面解決了這件事情。當然,兒玉由紀夫的調停也不是免費的,協力銀行以貸款的方式給兒玉的事務所貸款一億日元作為酬勞,這筆貸款直接計入壞賬無需歸還。
  在《金融腐蝕列島》系列小說中,與“暴力團”有關的角色也貫穿全書。《環球》雜誌記者也曾經就此咨詢過中日兩國的銀行界朋友,在瑞穗銀行供職多年的日本朋友表示,雖然有藝術加工,但高杉良的《金融腐蝕列島》系列小說創作嚴謹,“暴力團”的確是困擾日本銀行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於負責處理公共關係和回收貸款的部門來說更是最為頭疼的問題。可見,來自“暴力團”的危害可以說又是一個日本銀行業所獨有的生態。
  來源:2013年11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jlvgy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